蚕桑通报杂志
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
主管/主办:浙江大学;浙江省科学技术.../浙江大学;浙江省科学技术...
国内刊号:CN:33-1081/S
国际刊号:ISSN:0258-4069
期刊信息

中文名称:蚕桑通报杂志

刊物语言:中文

刊物规格:A4

主管单位:浙江大学;浙江省科学技术...

主办单位:浙江大学;浙江省科学技术...

创刊时间:1954

出版周期:季刊

国内刊号:33-1081/S

国际刊号:0258-4069

邮发代号:

刊物定价:132.00元/年

出版地:浙江

首页>查看文章

学术写作如何避免空洞论述

时间:2025-07-11 15:54:29

在学术写作中,空洞的论述如同气候变化中的温室气体——看似无形却不断堆积,最终侵蚀研究的核心价值。以“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”为例,若仅反复强调“全球变暖是人为的”或堆砌 IPCC 报告名称,无异于用暴雨淹没论文的实质性内容。如何让每个段落都像极端天气归因研究一样精准有力?以下是关键策略。

一、背景介绍:从“气候变暖的陈词滥调”到数据驱动的因果链

避免用“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”这类模糊表述开场。直接引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结论: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,需为2021年北美高温等极端事件负责,并对比第五次报告中“归因证据较弱”的差异。用“全球每升温1°C,极端降水概率增加1%-2%”的数据,替代“气候变化影响恶劣”的泛泛之谈。背景篇幅控制在200字内,如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记录——只保留关键节点。

二、文献综述:避免“重复风暴”的三种合并技巧

1.时间轴压缩法:将IPCC AR5到AR6的演进提炼为一句——“观测证据与人为归因的置信度从‘可能’升级为‘极可能’”,而非逐篇复述报告内容。

2.矛盾聚焦法:若讨论寒潮与变暖的关系,可引用德国学者观点:“美国南部罕见冬季风暴的破坏力,正源于气候系统能量失衡”,用反常案例替代常识性描述。

3.数据整合表:用表格对比不同研究对极端事件归因的置信度(如高温90% vs 暴雨70%),比连续三段“多项研究表明”更节省篇幅。

三、方法论:像极端天气归因研究一样“切片”冗余

描述模型时,避免“采用定量分析法”这类无效信息。学习气候学家Stefan Rahmstorf的表述:“北美高温纪录若无全球变暖几乎不可能发生”——用反事实推理凸显方法独特性。对于统计流程,可用“如同追踪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指纹”的比喻,替代“通过p值检验显著性”的模板化说明。

四、讨论部分:从“降水增量”到“学术密度”的转化

空洞的讨论常表现为“本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”。应像世界资源研究所专家那样,将1%降水增幅转化为“一场暴雨可能多淹没两个街区”的场景。对于政策建议,可计算:若当前减排速度不变,2080年极端热浪频率或从十年一遇变为三年一遇——用时间尺度具象化抽象结论。

五、结论的“碳中和”原则

删除“需要进一步研究”的套路结尾。仿效IPCC报告的果断表述:“人类影响已扩展到全球所有区域的极端天气”,用地理覆盖强调结论普适性。保留唯一建议项时,可类比“升温1°C与2°C的灾害差异”,说明精简写作与信息密度之间的阈值关系。

写作如同气候系统,每个冗余词都是额外的“学术碳排放”。当每一段都像归因研究般有数据、有对比、有场景,1500字便能承载相当于传统论文3000字的信息当量。